胜者为王败者寇,没有人会记得第二名!
通俗来讲,可能确实是这样的。然而这个世界依然还是会有很多受到世人广泛关注和为人所喜爱的知名“万年老二”……比如世界羽坛李宗伟之于林丹、世界足坛C罗之于梅西、腕表领域江诗丹顿之于百达翡丽等等。“万年老二”这个称谓,有一点调侃、有一点戏谑但何尝不是还有一点欣赏和惋惜。在任何一个顶尖的领域,要想长期稳定处于第二名的位置,又谈何容易?
卡西欧Master of G大师系列,从30年前诞生至今,作为G-SHOCK品牌的当家产品线,虽然型号众多,但只要提及头把交椅那毋庸置疑必然首选Frogman蛙人系列。但如果问你Master of G中你心目中的第二名是谁?估计很多人就无法做到不经思索马上给出答案了,毕竟包括像猫人、飞人甚至是空霸产品都有属于自己的忠实粉丝。
其实评判标准也很简单:
1 历史悠久且开枝散叶型号众多的大家族;
2 从未断代;
两个条件一摆,除了Frogman蛙人之外,就只剩一家存活了:MUD RESIST,防泥家族。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到底这一支儿里都包括了哪些型号吧?为了方便我们进行区分理解,我把他们分为三个维度:就是Mud Resist旁支、Man of G以及最终的MudMaster?
Part.1
防泥家族的发家史
按照官方定义,Master of G系列的历史应始于1993年发售的初代蛙人DW-6300。但以Mud Resist防泥防尘结构为主要卖点的初代产品,却来的还要更早一些。
MUD RESIST
防泥防尘结构的番外篇
图片
DW-5500C,发售于1985年,也就是初代方块上市的两年后。在当时卡西欧致力于在3个10基础之上的进一步提升,所以大部分的开发方向都是希望让产品更加可靠耐用,比如防泥防尘、比如耐低温等等。
DW-5500C为了达到更好的防泥效果,将树脂表壳的侧面防护范围进一步加大,实现了表壳与按键的一体化,将在常规小方块中裸露出来的金属按钮也包裹在厚厚的树脂表壳之中,也由此形成了后续防泥家族的基本设计理念。
DW-5500C的内表头依然为全金属的旋盖设计,除了一体式双色表壳的升级,为了让产品更加适合在野外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使用,还将表带调整为双排扣,避免因为单表扣的易折断使得手表脱落。其中表壳下方的文字G-SHOCK Ⅱ算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卖点,可能当时的卡西欧对自己还没多少信心吧,作为第二个全新壳型的产品,就用了 Ⅱ 这个罗马字母来代表。这个思路要放到现在……难以想象。
作为初代防泥家族产品的后人,其实5500防泥方块的复刻版也是数量繁多,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买一支感受一下初代老家伙的韵味。当然,受限于年代久远,元年5500C的金属旋盖和G-SHOCK Ⅱ,就别想了。
图片
GXW-56,跟无电波版的GX-56一起发售于2010年。俗称巨G,原本是针对欧美市场用户的强壮体格所开发的巨型方块产品。但随着历史的演变,现在也会有少量产品在中国以及日本本土市场发售,之前国内上市的五虎将、街头涂鸦系列也都能看到巨G的身影。
巨G产品在表带上方同样可以看到MUD RESIST的字样,具备沿袭自初代防泥方块相同的设计理念,将按钮严严实实的包裹在聚氨酯表壳当中,这回更甚的是连金属背盖外部都覆盖着一层下表壳。这支巨型方块的构造,感觉没有300斤的块头不太容易Hold住啊……
这两支方块系产品应该都算是MUD RESIST防泥构造的番外篇,他们并不同时归属于Master of G系列,但无论是设计语言还是传承方式上都与下方所提到的这些产品隶属同门,所以归类在防泥大家族当中是没有问题的。
MAN OF G
各有精彩的“泥人”系列
图片
DW-8400,初代Mud Man泥人,发售于1995年。在初代蛙人的两年后发售,平行于二代蛙人产品。鼹鼠图案的背盖、背光开始出现,除了同样被表壳包裹的侧面大按钮之外,还增加了表盘下方G字母图案的背光灯按钮,方便佩戴手套的时候使用。别说,本身这个表头设计,看起来就有点像鼹鼠的脑袋,挺可爱的。
Master of G大师系列基本也可以说是从初代泥人开始开枝散叶的,逐步将产品定位确定在农林保护、潜水员、消防以及海上作业等特殊工种,所以初代泥人的背盖图案就是一只拿着电钻佩戴头盔的鼹鼠,看起来就像一名矿工,煞是有趣。
图片
AW-570,发售于1997年,第一支指针+液晶屏的双显“泥人”产品。这支表以防泥防震防磁作为核心卖点,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你也不知道他爹卡西欧当时在想什么?刚上市时候这支表算“泥人”,后来过不了多久这支表就算“磁人”了,表盘上加一个小刺猬图案之后人就分家了,反正相当随意。符合泥人系列最明显的特征,按钮被聚氨酯表壳包裹,防磁的同时也防泥。
图片
G-9000,发售于2006年,脱离于古早时期泥人产品,开始进入到被大部分人所熟知的近现代泥人产品阶段。作为达喀尔赛车拉力赛的指定用表,具备更加强大的背光照明系统以及精准计时的功能。背盖也因此换上了手握方向盘开着赛车的鼹鼠图案。这支小泥人为基础功能,并未包含电波和太阳能。
图片
GW-9000,同样发售于2006年,俗称五眼泥人。虽然型号数字跟G-9000一样,但和后续同代产品有波和无波版本的区分方式不同,这两支表的表镜设计并不相同,所以才被称之为“五眼泥人”。GW-9000具备太阳能+5局电波功能,曾经在G-SHOCK的25周年大放异彩,发售过好几支周年纪念版手表。
图片
GW-9010,发售于2008年,同时发布了有波版本和无波版本的G-9010,不过两个版本基本就算是共用一张脸了,这与之后的9300以及五代蛙人是相同的处理方式。一般9010系列俗称为“十眼泥人”,主要是由顶部的十个独立分段计时功能区而来,另外从9000系列的5局电波升级为6局电波。
图片
GW-9300,发布于2011年,相对较高等级定位的泥人产品,采用全新的防泥结构以及方位+温度双重传感器,也是第一支配备传感器硬件的泥人产品。在设计以及体积上相比原来的泥人产品有比较大的改变,两侧按钮仍然由厚实的树脂表壳进行包裹。
但客观来说,我买一支卡西欧,可能十年也不一定能享受到一次它防泥功能所带来的便捷,但是被厚厚表壳包裹住的按钮所带来的按压手感,真的是极其难受,太硬……在这一点上,所有的泥人产品都有类似于奔驰大G的味道:看起来貌似挺牛X唬人,实用性拉满,但真用起来谁难受谁心里门清儿!!
大师系列中泥人的时代,到这里就“结束”了,后续要到12年后的2023年(没看错,就是今年),才会重新由GW-9500开启新的篇章!
MASTER OF G
开疆拓土大杀四方的“泥王”
从“泥人”时代进化到“泥王”时代,堪称是G-SHOCK品牌旗下Master of G大师系列的一次大跃进。将各种已然被优化后的“Man系列”进一步精简为海陆空三大分支,另外也是从数显低端定位的工具表向指针型高端电子表的一次跳跃。
图片
GWG-1000,发布于2015年,俗称大泥王。如果说“泥人”系列是小众“粉丝向”的产品,那么大泥王初代就是名副其实的破圈爆款了。从2015年发售至今,过了8个年头还能屹立不倒撑到三代同堂,那肯定是有些真本事的。而且初代大泥王属于很受路人以及非卡西欧玩家所欢迎的一支表,别的卡西欧手表你很难说这个型号背后有明确的人物形象,但是大泥王初代是有的。
图片
没错,潮酷、军味、硬汉、直男,大泥王初代GWG-1000它所让你代入的就是这样一种非常清晰的用户画像。
相比于定位在中端的数显产品,大泥王在定价、工艺和硬件配置上都有较大的提升,蓝宝石玻璃表镜和第三代三重传感器终于算是给安排上了。另外大泥王的按钮,也摆脱了依靠树脂表壳包围的方式来保证防泥性能的老黄历。初代大泥王开发了全新的防泥防尘构造,依靠按钮内部的垫圈儿以及内部隔离装置来避免灰尘和泥土的进入,并不会影响按钮手感,终于让手表操作恢复了正常的用户体验,真的要算是跨时代的进步。
图片
GG-1000,发售于2016年,初代小泥王。更加偏向于液晶屏功能的体现,与大泥王初代采用了类似的设计理念,取消电波和太阳能的基础功能版,同时保留了电子罗盘和温度计的双重传感器。右下方4点位类似于左轮手枪的功能指示区还是蛮有个性的,也让这一代小泥王有更加强烈的军事风格。
既然阉割了电波、太阳能和蓝宝石表镜这些代表高端产品的配置,那么自然在价格上就会相对便宜很多(大概为大泥王价格的一半,随着后续大泥王初代的价格持续走低,几代小泥王基本就没人要了),也为那些喜欢大泥王风格但囊中羞涩的用户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图片
GWG-100,发售于2017年,二代小泥王。与初代小泥王玩了一把镜像兄弟连,取消了电子罗盘和温度计的双重传感器,增加了电波和太阳能,要不就说卡西欧真能折腾,分这么细不累么……
作为差异化产品,表盘设计算不上好看,液晶屏的布局略显杂乱。同时在海外还上市了一支GSG-100型号,主要区别就是作为GWG-100的无波版本,外观设计上则完全一致。
图片
GG-B100,发售于2019年,小泥王三代。采用碳纤维树脂内壳和碳纤编织纹路表圈,在传统的方向、温度、气压之外增加了加速度感应器,同时通过蓝牙连接手机可以进行计步功能。
图片
作为最新的小泥王产品,其实在三围尺寸上还真的算不上小,如果单纯看个头儿可能比二代大泥王还大呢,但毋庸置疑的是从功能以及外观上相比前两代小泥王还是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英国陆军联名的那支,迷彩配色的颜值还是非常不错的。
三代小泥王现在在二级市场的性价比很高,这主要还是得益于卡西欧精准的刀法,给了你蓝牙和传感器,但是不给你太阳能……总之,你想要更好的,得加钱!
图片
GWG-2000,发布于2021年,二代大泥王。防泥家族一直以来作为糙汉专用腕表,基本可以说是跟精致、细腻、美感这些单词完全不沾边的。而打破这个僵局的就是这支曾经的家族颜值天花板,二代大泥王GWG-2000。关于这支表与初代大泥王的详细对比评测,可以跳转过往文章《给设计师加鸡腿,两代大泥王对比》查阅,在这里就不做过多赘述。
图片图片
伴随着防泥家族不同定位的两支全新单品接踵而至,这二位是否有望成为新的经典型号,实际上手体验又如何?
未完待续,且听下回分解。